【ABAUQS】浮置板-隧道-土体-建筑有限元建模及动力响应

本帖介绍一套完整的浮置板-隧道-土体-建筑有限元模型

模型包含:钢弹簧浮置板,隧道,土体(三层),框架式建筑物,如下图所示:

【ABAUQS】浮置板-隧道-土体-建筑有限元建模及动力响应的图1

整体网格图:

【ABAUQS】浮置板-隧道-土体-建筑有限元建模及动力响应的图2

隧道局部网格图展示:

【ABAUQS】浮置板-隧道-土体-建筑有限元建模及动力响应的图3

土体分为三层,且最外边框采用无限元技术尽可能防止波的反射:

【ABAUQS】浮置板-隧道-土体-建筑有限元建模及动力响应的图4

列车荷载采用Matlab封装自编程软件,同时搭载多节车动力学,仿真获取有限元模型所有扣件位置处的支反力。(本贴中不加入自编程软件模块,因为有很多成熟的商业软件都可以实现支反力的提取,如实在对作者软件感兴趣,可帖外咨询)但,作者还是要介绍!!!

主要文件介绍:

【ABAUQS】浮置板-隧道-土体-建筑有限元建模及动力响应的图5

VTC.exe文件就是封装软件本件。当然因为是作者自编,那么.m文件也就是对应的源代码咯。

Force.xls 文件即为本模型所需的全尺寸扣件支反力,部分展示如图:

【ABAUQS】浮置板-隧道-土体-建筑有限元建模及动力响应的图6

Pj.xls文件是扩展需求,为了满足用户可能需要实现移动荷载,也就是在钢轨上进行加载的需求而输出。部分展示如图:

【ABAUQS】浮置板-隧道-土体-建筑有限元建模及动力响应的图7

MyAppInstaller_mcr.exe这个文件很重要,是打开软件时候一定要安装的工作环境。

接下来继续介绍有限元模型,无论通过什么方式得到的扣件反力挨个加到相应扣件位置处进行动力学求解。下图展示了在浮置板轨道上的加载位置

【ABAUQS】浮置板-隧道-土体-建筑有限元建模及动力响应的图8

结果展示

【ABAUQS】浮置板-隧道-土体-建筑有限元建模及动力响应的图9

该图为浮置板的垂向加速度

【ABAUQS】浮置板-隧道-土体-建筑有限元建模及动力响应的图10

该图为隧道的垂向加速度云图,右边为隧道的垂向加速速度时程

【ABAUQS】浮置板-隧道-土体-建筑有限元建模及动力响应的图11

该图为全局的垂向加速度云图,右边为地表的垂向加速速度时程

【ABAUQS】浮置板-隧道-土体-建筑有限元建模及动力响应的图12

该图为各层的垂向加速度,说明了传递规律的正确性

【ABAUQS】浮置板-隧道-土体-建筑有限元建模及动力响应的图13

本帖不包含:VTS耦合动力学软件,以及本模型未处理的全部操作录制视频

不放入本帖主要是考虑到大家不一定需要,不愿捆绑出售,有需要的可以帖外咨询我,或者看我别的帖上面有没有单独放置的对应内容课程

以下内容为付费内容,请购买后观看
该付费内容为:
包含 2个附件
售价: 0人购买
ansys环境振动试验动力学城市轨道交通土木建筑ABAQUS

【ABAUQS】浮置板-隧道-土体-建筑有限元建模及动力响应的评论0条

    暂无评论

    【ABAUQS】浮置板-隧道-土体-建筑有限元建模及动力响应的相关案例教程

    复现的文献是《车用动力电池的挤压载荷变形响应及内部短路失效分析_兰凤崇》。是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的一篇EI文献。 文献中所提到的模型材料参数、电池的各向同性本构方程都比较详细,用getdate扣下曲线数据,与我本文里的复现仿真模型导出的曲线对比,误差较小,论文模型复现成功。 收费文件为复现全过程文件及操作视频,包含初始的边界条件文件。 注意:以下为论文无法完美复现仿真的原因,没有给出铝壳材料塑性段以及
    基于现有双圆柱文献进行缓冲气囊的仿真验证,主要使用的气囊关键字为*AIRBAG_WANG_NEFSKE。复现后的部分结果如下图所示,拟合曲线接近。
    概述:采用用户自定义子程序实现了ABAQUS自带的C3D8单元,且考虑B-BAR修正。为了探究用户自定义单元的面荷载施加,采用了虚假单元,
    概述:以Koyna混凝土坝为对象进行地震响应计算。将自编的八节点UEL和二十节点UEL应用到计算中。分别进行了混凝土坝模态计算和地震时程计算。 其中,在模态计算中共设置四种计算工况,分别为:ABAQUS-C3D8、UEL-C3D8、ABAQUS-C3D20、UEL-C3D20。 在地震时程计算中设置两种计算工况,分别为:ABAQUS-C3D8、UEL-C3D8。 计算结果表明,自编UEL与ABAQ
    本案例将采用Fluent进行瞬态计算,进行垂直轴风力机仿真分析。 1. 读取网格文件 读取上一篇的网格文件即可,网格读入后可是查看一下网格质量与网格数量,这里说明一下长宽比的问题,这里案例长宽比已经到了711,一般情况下三维模型不要让长宽比大于1000,特别是非存在一些细小缝隙的模型,本案例本来属于二维模型拉伸而来,长宽比主要考虑到满足边界层的要求,是能满足计算要求的。 2.仿真设置 仿真设置需要
    博士/科研人员
    影响力
    粉丝
    内容
    获赞
    收藏
      项目客服
      培训客服
      0 1